古代十大名将中,“白起”这个名字历来令人闻之色变,因为被他斩杀的人数多得数不清。有人尊他为“战神”,也有人称他为“人屠”,对他的评价极端分化,褒贬不一。然而,这位驰骋沙场、战功赫赫且未尝一败的将军,最终却没有英勇战死,反而被秦昭襄王赐死。按理说,拥有如此才能的名将,秦昭襄王应当珍惜和保护,为什么最终会让他以这样的悲剧收场呢?了解事情的缘由后,也只能感叹,秦昭襄王的做法其实也有其难言之隐。
白起一生未尝败绩,征战沙场三十余载,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。秦国的大部分领土扩展,都与他密不可分。秦国得以最终统一,也离不开他的贡献。身经百战,白起率军攻破山东六国,令对手国力大减,而秦国的优势愈发明显。可以说,每当白起出征,其他诸侯国无不闻风丧胆,心生畏惧。
展开剩余84%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,他率兵与赵国四十万大军对峙,最终赵括战败身死,赵军只能无奈投降。即便如此,白起仍然残酷处置投降者,几乎一人不留。若非信陵君及时出面营救,赵国或许早已覆灭。然而,长平之战之后,白起的意图非常明显:趁胜追击,彻底击垮赵国。此时,韩国与赵国已经岌岌可危,靠坚守绝无胜算,只能另辟蹊径,施展智谋。
此时,战国纵横家苏代出场。他们不惜重金与秦相范雎联络,试图用财富与政治手腕影响局势。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金钱显得微不足道。苏代洞察范雎最看重的,是他的政治地位,于是为范雎描绘了一番局势分析。白起计划攻陷邯郸,灭亡赵国在即,届时秦国势力将极为强盛,秦王有望称帝。称帝之后,必定会有丰厚的赏赐和官职升迁。白起凭借累积的战功,已经攻下七十余座城池,理应被封为三公。
然而,苏代提出了关键问题:“范雎,你能胜过白起吗?”答案显而易见,无论是范雎本人还是苏代,都心知肚明范雎难以超越白起的军功。但范雎自然不愿自己的地位低于白起,可这并非他能左右的。即使范雎不愿接受现实,秦王也不会因为他的意愿而改变决策。苏代为范雎想出了折衷方案——接受割地求和。
随后,苏代拿出了赵国的诚意,提出了一个足以让秦国动心的理由。此前秦军攻打韩国,围困上党等地,表面上是国力的较量,实际上却造成大量百姓流离失所,这些流民流入赵国境内。相比之下,百姓更愿意成为赵民而非秦民。尽管秦国疆域广阔,表面上获胜,但没有充足的百姓作支撑,如何称强?因此,苏代主张,与其灭赵,不如让韩国、赵国割地求和,这样秦国同样可以获得丰富的利益。
这样一来,白起就失去了灭赵的功劳,而范雎则借此在秦昭襄王面前赢得了更多信任和功绩,范雎自然对此心动不已。这一建议被秦昭襄王采纳,白起的计划被迫搁置。虽然赵国暂时幸免,但这却为秦国日后带来了隐患。
不久之后,赵国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,但这次白起却未再出战。此前,他极力主张歼灭赵国,如今却突然“不可”。秦昭襄王对此大惑不解,毕竟白起百战百胜,是秦王的重要依靠。长平之战时,秦王为补充兵力,不惜征召十五岁以上男子参军,可见当时形势的紧迫。军民疲惫、国库空虚,但白起仍坚持要乘胜追击。
然而,当秦王准备再次讨伐赵国时,军民状态大为好转,军需补给充足,条件理想,但白起却坚决反对,这让秦昭襄王颇为恼火。白起的理由是,虽然秦国已大为强盛,但由此滋生的却是奢靡享乐的风气。相较之下,赵国处于困境,正是绝佳反击时机。若放任时机流失,赵国必将重新强大,士兵不断增强实力,百姓努力生活,经历低谷后的他们只会更具韧性。因此,白起建议不宜轻举妄动。
然而,秦昭襄王已下定决心,岂能中途撤兵?恰逢其时,白起称病不出,由大将王陵代阵。首战如白起所预料的那样惨败,秦王大为震惊,却仍寄望于白起。可白起依旧拒绝出阵,甚至面对范雎的责备仍不动摇。秦王耐心渐失,愤然道:“没有他,我还不能胜吗?”
随即,秦王加派军队,撤换了王陵,连白起的武安君封号也被撤销,并贬谪到咸阳西北。白起因身体原因未再行动。随着秦军又一次惨败,秦王终于忍无可忍,再次劝说白起出战,仍遭拒绝。战败令秦王怒不可遏,遂下令白起速速离开。行至途中,秦王的命令又传来,明确要求白起自刎。
白起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秦王的旨意。尽管他曾在沙场上为秦国鞠躬尽瘁,立下无数战功,但一旦在关键时刻背弃了君命,前功尽弃。在邯郸之战上,他固然有自己的判断和忧虑,但在秦国连遭败绩时,他却选择回避责任。秦昭襄王多次召唤未果,放在任何君王身上,都难以容忍。
俗话说,事不过三,秦王的耐心终有极限。当他对白起不再抱有希望时,只能用其他手段消除心头怨恨。而白起的能力让秦王不敢将他完全弃之门外,双方关系因而恶化。白起自负且高傲,违抗皇权,最终自然难逃被赐死的命运。
纵观白起一生,他无疑是卓越的军事天才,但双手沾满鲜血,也让后人对他产生复杂的评价。据传,白起临死前曾叹道:“我本该死”,言下之意是对白起在长平之战惨烈屠杀的自责。可在邯郸之战中,他对秦王的忤逆,更令他难逃悲剧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天配资,振兴配资,在线配资交易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